中科云图基于无人机基站构建的全时全域智能化遥感网络,形成“共享机场”式服务,实现大面积区域的常态化数据采集,能够为区域内多个不同部门提供不同服务,从基建层面减少重复投入。
10月2日,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九个领域“数据要素×”典型场景指引》。低空数据列入数据要素赋能科技创新领域4大重点方向37个重点领域,《指引》明确,推动低空数据要素集聚、开放、共享,能够有效提高政务效率、挖掘数据价值、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飞行安全、规范飞行行为、提升政府形象、促进产业发展。低空数据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水务河湖、违建巡查、景区巡查、森林防火、工地巡查、墓地巡查、智慧交通、建筑保护。
《指引》进一步指出,“数据要素整合创新” 与 “数据要素分享复用创新”是低空数据发展的两大核心方向。
政策所强调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复用,正推动产业从分散式、项目化的设备应用,迈向集约化、平台化的数据服务新阶段。
当前,数据孤岛、资源重复投入与数据价值单一是低空数据应用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

一次飞行采集的数据,往往仅服务于单一项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重复投入的无人机、飞手与空域申请,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构建集约高效、开放共享的底层数据能力。中科云图通过长期行业实践,探索出以“共建共享”为核心的低空发展模式,为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提供了可行路径。
中科云图基于无人机基站构建的全时全域智能化遥感网络,形成“共享机场”式服务,实现大面积区域的常态化数据采集,能够为区域内多个不同部门提供不同服务,从基建层面减少重复投入。
一个基站可为方圆30km²的水务、城管、环保等多部门提供按需、共享的无人机巡检服务,从根本上避免了《指引》所指出的“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彻底告别了过去“一部门一飞机”的重复建设模式。
实现数据要素汇聚的前提是设备的广泛接入。获得国家民航局颁发无人机云系统牌照的“中科天网”无人机云平台,具备接入不同品牌、不同机型无人机的能力,有效打破设备壁垒,整合存量无人机资源。
平台深度融合地理智能与AI大模型等技术,汇聚整合多维地理信息、无人机遥感、低空飞行空域等数据,构建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实现时空数据可视化管理与协同调度,帮助城市管理者建立“低空数据服务池”。
平台创新性地采用“综合飞一次,多部门共享”的服务机制,将传统的单一任务巡查,升级为面向多个部门的专业级、共享式数据服务,从而显著降低了大面积获取高精度低空遥感数据的成本与时间,真正实现 “一数多用” ,让数据价值呈指数级放大。
无人机飞行产生的海量时空大数据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成为可用的数据要素。基于中科云图低空大数据工厂,对无人机采集的全景、正射、倾斜影像、三维模型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自动化标准化定义、清洗、加工,确保了数据的质量、格式与结构的统一,为数据的深度挖掘、跨部门流转与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核心保障,形成统一、高质量、可复用的低空数据资产。
在违建巡查、水务河湖、森林防火等数十个典型应用场景中,低空遥感数据已实现从采集、汇聚到处理加工、产品输出的全链条规模化应用。
以南海区“空天地”一体化社会治理项目为例,训练生成的“施工棚架识别算法”成功上架广州数据交易所并完成确权,清晰勾勒出从“数据”到“资源”再到“资产”的价值跃迁路径,充分验证了《指引》所倡导的数据要素化发展方向。

政策的出台为低空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与此同时,技术的持续演进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正将政策的指引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
当低空数据能够像水、电一样被规范、便捷地生产和调用时,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指引》所描绘的“空地一体化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在城市治理、应急安全、产业发展等多个场景中降低数据的采集、治理与应用成本,释放出数据的倍增效应。